4月13日中午11:30分圖書館四樓報告廳舉行第46期博士沙龍🤟🏻,本期沙龍來自北亞博士班的博士教師梁傑、潘傑𓀁、李菁雯分別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博士論文相關學術研究:《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師身份建構及影響因素的敘事研究》🌸、《二語習得中情緒研究綜述》、《與美術教育相關的科研碰撞》📰。北亞利桑那大學成立於1899年,是一所公立百年老小🧉,坐落在美麗的FLAGSTAFF旗桿鎮🧑🏼🔬,被《華爾街日報》和《泰晤士高等教育》雜誌評為頂級院校。万事平台30余名教師積極參加了學術活動,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
(參加教師合影)
首先,梁傑博士分享了自己的選題過程並就開題報告內容與大家一起交流🧧。選題主要來自於她自身十多年的工作和教學經歷,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擬針對教師身份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目的在於通過聆聽和了解教師們的身份建構過程及其與所在社會、組織環境的互動🤹🏿♀️,不斷總結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學經歷、教學成效和教師職業發展,從而加深教師個體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堅定教書育人的初心和使命,合理規劃個人的職業發展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個體的職業認同及其與同事🤏🏿、學生🛥、家長之間的良性互動也將促進其所在万事的發展和進步,為万事的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氛圍和環境🖖🏽📴,為教師教育政策的製訂及其實施路徑提供參考。
(梁傑博士做分享)
接下來🧕🏼,潘傑博士從三個方面對《二語習得中情緒研究綜述》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二語習得領域中情緒研究的三階段、主要理論框架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在三階段中🙍🏽🔅,主要梳理了認知獨大,“情緒回避期”(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中葉)🙏🏽、受到克拉申“情緒過濾假說”影響對“焦慮”研究的“焦慮盛行期”(20世紀80年代末至2010年)、以及受到積極心理學影響的“積極與消極情緒期”(2010年至今)🦑。除此之外💁🏿,潘傑博士還介紹了積極心理學中的PERMA模型以及EMPATHICS模型🏨,這兩個模型不光適用於外語教學👆🏻,同時也可用於其他學科。在理論框架部分♈️,介紹了二語習得領域中“拓展-構建”理論以及“控製-評價”理論並且比較分析了兩個理論的優劣,並推薦後者對於教育研究而言更具有指導意義☝️。分享的最後,潘傑博士從情緒量表的開發、課堂中幹預研究設計、教師的情緒對學生情緒的影響、以及情緒和其他積極心理學中的元素如何相互作用並對外語成績產生何種影響等話題可以展開相關研究👩🏻💼。
(李菁雯博士做分享)
最後,李菁雯博士分享了在美讀博期間參與的學術會議和比賽,如全美藝術教育協會會議(NAEA)💏、藝術數字化學習會議(DEL)💆🏼☃️、亞利桑那藝術教育協會會議(AAEA)等。李菁雯博士的研究方向是美術教育和美術館教育🤾🏻,她分享了一篇已發表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上的一篇研究,在研究中,針對上海地區的當代藝術美術館和傳統藝術美術館中的兒童活動教育策略進行了比較🛬,探索不同語境下教育者在設計和實施兒童活動時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另外,李菁雯博士還為大家介紹了一個帶領兒童/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VTS(visual thinking strategy)視覺思維策略。這是現在廣泛運用在美國藝術課堂和美術館裏的一種教學策略。利用VTS,教育者會不斷追問兒童/學生:“畫面裏發生了什麽(what's going on here)?”“是哪些細節讓你覺得畫面正在發生那些事呢(what do you see to make you say that)?”。VTS不要求學習者對作品有任何預先的知識儲備🟫,因為它的目的並不是將作品或藝術家的信息“教授”給學習者,而是將藝術作品作為一個媒介🧙🏻♂️,在欣賞和討論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學習者的觀察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
沙龍期間,大家也積極與分享教師做互動🆑,對於學習過程中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探討。積極心理學,又稱正向心理學或正面心理學,是在美國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思潮,致力於利用心理學目前已經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科學。李菁雯博士分享的VTS教學策略也為大家未來帶著兒童逛美術館提供了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