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中午11:30分圖書館四樓報告廳舉行第47期博士沙龍🦶🏻,本期沙龍來自北亞博士班的博士教師馮恬恬、陳慧美👨🏻🍼、何昆侖分別與大家分享了他們的博士論文相關學術研究:《閱讀圈教學法及自我民族誌研究》⛪️🙇♀️、《TPACK模型下的師範生教育技術能力的提升》、《宏達敘事與渺小個體---現象學研究簡述》❄️。万事平台30余名教師積極參加了學術活動,教師工作部副部長李艷艷主持。
(參加教師合影)
首先,馮恬恬博士分享了閱讀圈教學法和其博士論文的研究方法——自我民族誌。馮恬恬博士針對兒童和師範生兩個對象分別介紹了閱讀圈教學法的實施模式、註意點和所需教具👈,讓旁聽的老師們既能用於家庭教育,也能實踐於課堂教學。之後,馮恬恬博士綜述了質性研究的五種研究範式,並著重介紹了她於其博士論文使用的自我民族誌方法🏇🏼。
(馮恬恬博士做分享)
接下來,陳慧美博士做分享。現在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很多晦澀難懂的知識得以可視化、形象化地展示在課堂上,不同的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拿大學英語寫作為例,學生們完成的英文作文需要得到及時的批改和反饋🏋️♂️,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語寫作水平。而當面對眾多學生的作文時,教師很難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作文的批改,這時,自動評分系統就可以幫助教師完成作文的批改。通過對自動評分系統aim writing與教師人工批改的分數及學生反饋的數據進行的統計學分析發現🤽,在現階段,為了能快速給予學生寫作反饋,作文的批改可以結合自動評分系統對文中單詞🧚🏻♀️、短語及簡單語法使用錯誤的快速反饋🪚,以及教師對作文主旨、結構的意見,較為迅速地反饋給學生𓀑。通過這個例子可以發現👨🏼🔬,教育技術現在已經可以很好地運用在教學活動中了🕎,所以🥷🏼,師範生也應該學習不同的教育技術以應用於未來的教學中。目前可以使用TPACK模型中的量表來評價師範生教育技術水平,同時,通過發展TPACK模型中的不同元素,也可以提高師範生的教育技術水平。
(陳慧美博士做分享)
最後,何昆侖博士做分享。我們往往為了某個宏大的命題而癡迷,揮舞著閃閃發光的抱負向前狂奔,卻忘了在這樣的洪流中💁🏻♀️,個體的感受和經歷是怎樣的。現象學關註的正是這些🤸🏿♀️,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在面對不同的教育現實♖,比如學生學習倦怠#️⃣、缺乏興趣和動力等等,挖掘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從教學實踐出發,也許是我們獲得科研靈感和提升教學的有效途徑。
(何昆侖博士做分享)
沙龍期間,大家也積極與分享教師做互動👩🏽🏭🎡,對如何更好地做好定性研究做了深度交流與研討🥦。定性研究比定量研究需要學者更高的專業水平和掌控力。學者需要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深入且反復的論證🪽👨🦼,才能得到最全面的結論。從長遠角度看,定性研究是社會學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要註重質量的提高!